科技日報記者
1938年,英國共產黨黨員大衛(wèi)·柯魯克來到戰(zhàn)火紛飛的中國,在成都結識了人生摯愛——加拿大人伊莎白。后來,兩人共同投身中國抗日救亡和社會建設事業(yè)。多年后,他們的兒子、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回憶道,正是中國人民那種壓不垮、打不倒的生命力,深深打動了他的父母,也促使他們毅然選擇與中國人民并肩戰(zhàn)斗。
80多年過去,戰(zhàn)火早已遠去,和平的信念卻始終延續(xù)。9月3日,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,維和部隊方隊莊嚴受閱與8萬羽和平鴿振翅高飛這兩個瞬間,讓來自孟加拉國的專家羅祖深受觸動,眼含熱淚。他說:“中國今天的發(fā)展成就,是用歷史的苦難和先烈的犧牲換來的。正因為懂得戰(zhàn)爭的痛,中國人民才更加珍視和平的可貴。中國,正在用實際行動守護這份和平?!?/p>
此次紀念活動,既是歷史深沉的回響,也是未來和平的序章,引發(fā)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熱議。
銘記歷史 展示實力
3日,晨光初照,中國科學院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研究中心意大利籍科學家費凡已守在電腦前,專注等待紀念活動直播開啟。他表示:“作為一名外國學者,觀看這場直播是一次震撼心靈的體驗?!辟M凡注意到,閱兵儀式的編排富有敘事性。“這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展示,更是在講述一個國家銘記犧牲、砥礪前行的故事。”
對于俄羅斯籍學者亞歷山大·斯波耶夫來說,這場紀念活動最讓他動容的,是抗戰(zhàn)老兵作為“活著的歷史見證者”,接受年輕一代敬禮的莊嚴時刻。他形容這一幕“不是簡單的儀式,而是一次無聲卻深刻的傳承,是敬意與責任的交接”。
這位就職于青島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者說,此次紀念活動向世界傳遞出清晰信號:堅決反對任何美化侵略、篡改歷史或復活軍國主義的行為,呼吁國際社會共同維護歷史真相與全球和平秩序。
國際媒體則聚焦于中國在此次盛大閱兵中展現(xiàn)的實力。德國媒體報道稱,在這場閱兵式中,中國展示了最先進的無人機和戰(zhàn)斗機等。這些武器創(chuàng)新性強、門類齊全,彰顯出中國日益成熟的國防工業(yè)體系。
《紐約時報》援引德國軍事航空專家安德烈亞斯·魯普雷希特的評價稱:“中國在多個技術領域的發(fā)展速度令人矚目,已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,甚至實現(xiàn)全球引領。”
維羅納安全研究國際小組的中國問題專家卡洛塔·里納烏多表示,此次閱兵展示了中國的軍事技術實力,還融入一些頗具未來感的“科幻元素”。中國在相關領域正朝著技術創(chuàng)新引領者的角色邁進,向世界展現(xiàn)其在高科技戰(zhàn)爭背景下的戰(zhàn)略前瞻。
凝聚共識 堅守正義
面對近年來國際上某些試圖淡化甚至歪曲二戰(zhàn)歷史的雜音,以及對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所作巨大貢獻的質疑,外國學者和智庫也予以回應。
中國海洋大學美國籍教師弗朗西斯·歐文坦言,在來中國之前,自己并不了解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戰(zhàn)略貢獻,而今天的紀念活動讓她“真正理解了這段被忽視的歷史”。
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教授丹尼斯·西蒙指出,中國舉辦紀念活動,既是對這段歷史的回望,也是向世界發(fā)出的清晰信號,旨在展示其珍惜和平的意愿和維護和平的能力。
在西方一些輿論中,九三閱兵常被誤讀為“軍事擴張的信號”,但西蒙提醒人們要注意另一個維度:“這不是炫耀實力,而是重申其身份。中國不僅是戰(zhàn)爭的受害者,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重要貢獻者。中國不是戰(zhàn)后國際秩序的‘搭便車者’,而是戰(zhàn)后國際秩序的奠基者之一?!彼麖娬{,中國維護現(xiàn)有國際體系的正當性與責任感,源于其不可否認的歷史貢獻。
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也刊文對此表示認同,指出中國舉行閱兵維護了二戰(zhàn)后基于《開羅宣言》和《波茨坦公告》等文件形成的國際秩序,這些文件本身就標志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中重大貢獻和重要地位的正式認可。
跨越國界 共護安寧
在紀念活動的感召下,越來越多外籍人士開始思考: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智慧,推動國際合作,增進理解與互信,從而邁向更持久的和平?
西蒙認為,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的勝利本身就證明,在極端困難條件下,國際交流與合作依然能夠發(fā)揮關鍵作用?!盎バ?、交流和友誼”不僅是那段歷史的寶貴經驗,更是當今世界應對共同挑戰(zhàn)不可或缺的關鍵詞,“與其筑墻自固,不如搭橋相通。以史為鑒,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”。
在歐文看來,這場紀念活動正傳遞出“中國正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”的積極信號。她呼吁西方社會放下偏見與恐懼,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(tài),理解其背后的深層含義。
對此,費凡也深有同感。他認為,相關紀念活動既提醒世界勿忘戰(zhàn)爭的慘痛教訓,更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,愿與各國攜手維護全球和平、推動共同發(fā)展的決心。
青年一代也展現(xiàn)出對守護和平的責任感。天津大學馬來西亞留學生陳子涵表示:“我們必須不斷反思歷史,銘記和平來之不易。”他認為,維護和平、促進互信與交流是每一代人的責任。同樣來自該校的巴基斯坦籍留學生穆帥也認為,跨越國界的信任與合作正是當今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撐。
這場莊嚴肅穆的紀念活動,不僅屬于中國,也屬于全世界所有珍視和平的人們。和平,從來不是獨奏,而是屬于全人類的交響曲。
(記者龍云 畢煒梓 梁依蓮 鐘建麗 王曉夏 李山 張佳欣)
友情鏈接: 政府 高新園區(qū)合作媒體
Copyright 1999-2025 中國高新網(wǎng)chinahightec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備14033264號-5
電信與信息服務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: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(yè)導報》社有限責任公司